美國之音:展望中國2025年的七大趨勢

資料照片:工人在上海某地整修一座高架人行天橋。 (2024年10月9日)
資料照片:工人在上海某地整修一座高架人行天橋。 (2024年10月9日)

臺北- 

中國經歷了「充滿挑戰」的2024年,經濟復甦乏力等困局未解,歲末又接連發生幾起「獻忠式」致命襲擊事件,使這一年的收官籠罩在民怨和社會動盪加劇的陰影中。在此背景下,中國將如何開啟2025年?未來一年,能否如北京當局所規劃的那樣,在「穩中求進」的基調下推進各項政策? 「十五五」開局後的經濟航船是否能夠順利「破浪前進」?

國際地緣政治風雲變幻,中國的政經局勢更顯複雜難測。美國之音訪問了多位長期研究中國各領域的觀察家,共同展望2025年的中國。他們普遍認為,未來一年,中國的內外情勢仍充滿不確定性,且不利因素佔據主導。以下是被認為最關鍵的七大趨勢。

趨勢一:習近平政權尚穩,但黨內權鬥仍洶湧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23年3月開啟第三個任期後,憑藉其定於一尊的權力基礎,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他有望順利完成這一任期並持續執政至2028年。

然而,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國際關係與政治學教授朱誌群指出,習近平未來是否會物色接班人值得觀察。如果短期內未見明確接班人選,則他在2028年尋求第四任的可能性將顯著增加。

繼習近平12月16日在中共黨刊《求是》發表文章,坦承黨內存在矛盾並表達「刀刃向內」的決心後,美國學者朱誌群分析認為,習近平可能會持續推進反腐運動,其中包括肅清政敵的行動。然而,未來這場反貪運動的深度、可能觸及哪些既得利益者,以及是否會引發權力階層的反撲甚至對其地位構成挑戰,尚需進一步觀察。

朱誌群指出,中國政治生態長期以來不透明,這使得外界難以全面了解黨內權力鬥爭的具體情況。儘管如此,習近平如何在反腐敗與穩固權力之間取得平衡,仍將是外界密切關注的焦點。

資料照片:2024年12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門舉行的慶祝澳門回歸中國25週年的慶祝活動上講話。
資料照片:2024年12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澳門舉行的慶祝澳門回歸中國25週年的慶祝活動上講話。

人在香港的美國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高級研究員林和立表示,習近平已無任期限制,為第四任鋪路是合理的預期。然而,他在政治、經濟、金融和軍隊等領域的治理上長期面臨挫折。此外,若美國新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立即推出一系列針對中國的圍堵政策,中國可能將疲於應對。

林和立指出,2025年後的中國總體發展趨勢可能持續“走下坡”,內部與外部的多重壓力都將對習近平的施政構成嚴峻挑戰。

他說:“2025年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共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就跟毛澤東1966到1976年(間)、鄧小平還沒有提出改革開放前的困局,這個困局重新出現。”

他也表示,當年有鄧小平提出受歡迎的改革開放政策,扭轉後毛澤東時代中國的發展,但目前看不出有人可以為習近平推行扭轉局勢的新政,這是很大的危機。

趨勢二:2025年是美中關係的危險年?

川普2.0在即,美中新一波的大國角力從關稅貿易戰到科技晶片戰,恐箭在弦上。不過,美國華裔學者朱誌群持「謹慎樂觀」的看法。他說,川普選後受訪時,對華口氣似乎略有放緩,還說願意和中國“談判”,且12月初他和習近平已直接交流過。這跡象顯示,美中關係「蜜月期」或仍可期,除非川普一上台就放任鷹派內閣成員對華祭出高關稅等強硬措施。

朱誌群說:「這要看雙方領導(人)怎麼樣在這段時間交涉、磨合、談判,我覺得,(美中兩國)還是有可能避免一開始就打貿易戰或者關稅戰。當然這後面,我估計可能還是會打,但是他(特朗普)上來第一天就打,我覺得還很難說。

資料照:2019年6月29日,川普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日本大阪出席G20國家領袖高峰會舉行雙邊會晤。
資料照:2019年6月29日,川普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日本大阪出席G20國家領袖高峰會舉行雙邊會晤。

不過,澳洲雪梨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古德曼(David Goodman)說,川普的行事風格不可預測,尤其他「自負」又崇尚「交易式」的外交關係,再加上他任命的閣員,如國務卿提名人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和駐華大使提名人戴維·珀杜(David Perdue)的對華立場互有矛盾,都對2025年美中關係的發展帶來變數。古德曼坦言,“任何事都可能發生,(現在)也無人說得準。”

趨勢三:中國經濟急尋「破浪」新動力

除了美中關係,澳洲學者古德曼認為,2025年中國最重大的看點是3月的人大如何規劃第15個五年計劃,亦即2026-2030年的“十五五”,其中“改革地方失敗的財稅制度」尤屬關鍵,因為北京當局自9月以來推出的多項經濟刺激措施,包括給地方政府的10萬億人民幣化債計劃都無助增加地方收入。

他說,若地方無足夠財力支應社會福利的提供,中國百姓將因醫療、就學和養老等目的,繼續存錢,而不敢多花錢,中國想大力提振內需恐無望。

古德曼說:“他們(北京當局)應上調所得稅並調降(貨物)增值稅,如此一來,地方才能有更多財源(補足社會安全網漏洞)。”

請同時參閱:

債多不愁?北京擬明年增發三兆元超長國債,應對通貨緊縮對抗川普

不過,中國經濟下行影響景氣和人民收入,此時加稅再增民怨,也恐不可行。

除了“十五五”,2025年的經濟成長率也是3月人大的重頭戲。

在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認為,中國經濟2025年難保5%,因此,設定在4%-5%間或是較務實的選擇。

他說,北京當局擬擴大財政支出,提振內需,但已連續26個月負成長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代表製造業出廠價格走跌,反映的是未來六個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恐也無力回升。這將加劇中國通貨緊縮的危機,亦即消費者陷入預期價格走跌而縮減消費的惡性循環中,不利內需發展。

更糟的是,《華爾街日報》12月23日引述不具名的北京決策和顧問等人士披露,習近平除深信“東升西降”並堅持“自上而下”的經濟治理外,對通縮可能造成的經濟惡果竟一無所知,還反問道「通縮有何不好?大家不喜歡物價更便宜嗎?」若此內幕說法屬實,習近平的經濟把舵能力,恐令人捏把冷汗。

趨勢四:解放軍派系內鬥激烈

中国上两任国防部长李尚福、魏凤和相继落马后,前中共军委苗华11月底也证实遭贪腐调查。紧接着,中共中央军委12月23日又任命陈辉为陆军政委,但除了遭解职的原陆军政委秦树桐除下落不明外,他和其他三名上将——陆军司令员李桥铭、海军政委袁华智和武警司令员王春宁还集体缺席了陈辉的上将晋衔仪式,引发外界对解放军内斗加剧的揣测。

分析人士说,这些发展除代表习近平地位不如之前稳固外,也显示他与政敌、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暗地里的角力不断。

在台北的国防安全研究院国防战略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苏紫云分析,习近平近两年拉下张又侠派系的李尚福、魏凤和后,逼得张又侠趁势反击,近期并成功拉下隶属习家军的苗华,尤其是《解放军报》还数度发表社论,要求“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这代表两人的权斗已逼近临界点,可能会延续到2025年。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主持授予陳輝上將軍銜的儀式。 (2024年12月23日)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北京主持授予陈辉上将军衔的仪式。(2024年12月23日)

苏紫云说:“张又侠为主的、结合红二代、江派、胡派的系统,目前可能在对抗习近平,所以,枪杆子我觉得是最具指标性的,就是解放军跟战区都不约而同的说要落实集体领导、干部可上可下,这个剑指习近平就挺明显的。”

他说,习近平的枪杆子、刀把子、钱袋子跟笔杆子都出现松动,但12月16日党刊《求是》又发文力挺习核心,代表习近平还指挥得动笔杆子,但军中、公安系统和经济或已不在他的严密掌控中。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习近平的军权“稳得很”,包括旅美独立评论员蔡慎坤等人都曾发文或分析称,大清洗是习近平时代的主旋律,师承毛泽东,是专制政权基本特征,只允许他自己一个人有影响力,因此,是习近平自己出手整顿苗华在军中坐大的势力。而张又侠仍是为习近平保驾护航的一员猛将,并未企图从习近平手中夺取军权。

趋势五:北京恐加剧对台文攻武吓

国际社会纷传,2025年恐是台海危机升级的一年。

2023年初,时任美国空军机动司令部(Air Mobility Command)司令的迈克·米尼汉(Mike Minihan)上将就曾示警,台湾总统选举恐成习近平侵台借口,他写道:“我希望我错了。我的直觉告诉我,我们将在2025年一战。”

请同时参阅:

美军高级将领警告 美国可能最早2025年与中国发生冲突

台湾前国防部长邱国正早于2021年也说过,2025年中共将具备全面犯台能力。

但在台北的国防安全研究院国家安全研究所所长沈明室认为,在中国经济疲软、解放军高层频遭整肃和特朗普重返白宫等内外部因素的牵制下,解放军明年或将持续对台进行灰色袭扰和军演威胁,包括持续常态化的机舰扰台和海警越界袭扰,但仍不具备犯台的客观条件。

沈明室分析,特朗普上任后、将积极结束俄乌战争,以“清理战场”并重新聚焦中国;且相较现任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近乎“苦口婆心”警告中国勿对台动武,特朗普威胁式的警告或更有效,因中方忌惮特朗普的报复手段。

沈明室说:“这个(灰色地带)行动本来是持续的,如果它(中共)不做,反而示弱了,但是2025年它要对台湾采取军事进犯,我觉得,在特朗普政府任内,反而更不会(发生),中国会顾忌特朗普的不可预测性。”

他说,2025年北京当局面临外忧内患,若贸然对外开战恐连内部也有争议,因此,未来除非台湾宣布独立等极端情境,中共对台动武的可能性不高。

趋势六共加大维稳,但“献忠事件”恐再起

位于台北的国际人权组织“自由之家”旗下的《异言网》计划经理史凯文(Kevin Slaten)以电邮告诉美国之音,《异言网》两年半来已记录中国到各地约8,000起的抗议事件,其中2024年的抗议件数增多,10月更创下有纪录以来抗议件数的最高月份,同比增加32%。

史凯文分析,多数抗议基于经济诉求,包括工人讨薪、烂尾楼和农村征地纠纷等,明显与中国经济疲软有关。

中國廣東珠海體育中心發生一名兇嫌駕車蓄意撞人重大惡性案件後市民悼念獻花。 (2024年11月11日)
中国广东珠海体育中心发生一名凶嫌驾车蓄意撞人重大恶性案件后市民悼念献花。(2024年11月11日)

对于各地频传的“献忠式”无差别攻击案件,史凯文认为,主因是中国经济放缓冲击民生,导致越多人深陷经济困境;且中国缺乏制度性的解决途径,民众上访无门、更无法透过政治参与改变现况,最终在压力下失控,动用极端手段。

史凯文说:“除非2025年经济特别好转,可以预期经济抗议会一样频繁、甚至更频繁。同时,中国党国系统性地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与集会自由,面临抗议日益增长,不确定党国将如何反应。”

趋势七:2025年中国人权不容乐观

位于台北的政治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所长黄兆年指出,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公民抵抗行动,多源于青年失业、劳工欠薪等经济问题,这已在诸多研究中有所体现。

他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迟迟未见成效,若特朗普于2025年再次对中国加征关税,可能进一步冲击中国的出口与外资投资,加剧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鉴于经济问题可能威胁中共的统治正当性,当局一贯采取网络言论审查、操控舆论导向,甚至动用国家暴力来压制抗议声音。黄兆年预期,中国群众的言论自由在未来可能面临更严厉的限制。

“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之下,可以预见(中国)公民社会表达不满的需求会持续存在,那中国官方打压、对于人权跟言论自由的限制,恐怕也会持续存在,所以,不容乐观。”黄兆年说。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